研究内向和高敏感的心理咨询师Jenn Granneman认为,高敏感人群在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和非高敏感人群不同。
以下14件事,能让高敏感人生活得更幸福:
1. 更慢、更简单的生活方式
高敏感人处理信息的速度更慢、更深入,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时间来完成一些看似简单的任务。
比如,早上出门前,他们可能要比他人多花些时间准备;在超市选购物品时,他们不仅要评估选择本身,还会权衡营养成分、价格,甚至对鸡汤的道德考量;比如他们的脑海里可能会突然闪现鸡被圈养、宰杀的画面,然后陷入是否要接受这一现实的思考中......
这不是“矫情”,而是他们的思维真的在高速运行,只是轨道更复杂。
2. 忙碌一天后的缓冲时间
就像内向者一样,高敏感人无法长时间处于“全速运转”的状态。他们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会接收并处理大量信息,因此在经历了一整天的社交、工作或刺激后,极易感到疲惫和不堪重负。留给自己一段安静放松的时间,比如独处、洗澡、听音乐、发呆,可以帮助他们从过度刺激中恢复,重新平衡内在状态。
这个空间最好能与上面提到的放松时间结合:灯光柔和、远离噪音,布置美观,还配有高敏感人最喜欢的放松工具——一本书、一首音乐、一只柔软的枕头……这个“避风港”不需要大,但要足够安全。
高敏感人不仅对环境刺激敏感,在情绪上也格外细腻。根据《高敏感人》一书的作者伊莱恩·阿伦博士的说法,他们往往更容易落泪。她曾在采访中提到:“敏感的人无法抑制内心情绪的表达,他们的愤怒、快乐都会自然地表现出来。学会欣赏这种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允许自己哭、允许自己表达,是他们心理健康的必需品。
变化对所有人来说都不容易,但对高敏感人来说,它可能迅速引发压力、情绪泛滥,甚至是彻底的崩溃。即使是好事,比如换了理想的工作、搬进了梦寐以求的的新家,也可能让他们过度焦虑。他们不是不开心,而是需要更多的适应时间,才能平稳过渡。
无论是谁,与亲密关系中的人发生争执都令人不适,但高敏感人尤其容易在冲突中焦虑不安。他们常常陷入内心拉扯:一方面有强烈的情绪,另一方面却不敢表达,因为害怕惹怒对方。
他们往往宁愿隐藏需求,只求“息事宁人”。但这也会让他们逐渐失去自我。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不带怒吼、不带戏剧性的沟通方式,让彼此在尊重中表达、在理解中靠近。
睡眠不足对谁来说都不好,但对高敏感人而言,睡眠的影响更为显著。一晚没睡好,可能让他们的情绪完全失控,感官极度敏感,整天都难以集中精力。良好的睡眠是他们稳定神经系统、处理情绪的基础,甚至可以决定一天的情绪质量。
阿伦博士指出,高敏感人在饥饿时情绪波动会更大,注意力也更难集中。换句话说,“饿怒”(hangry)几乎可以说是高敏感人的代名词。保持饮食规律,能帮助他们维持情绪稳定和能量充沛。
并非所有高敏感人都对咖啡因和酒精敏感,但很多人确实会对其产生更强烈的生理反应。因此,在生活中提供这些成分的替代选项,对高敏感人来说是一种体贴的照顾。
许多高敏感人拥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他们将丰富的感受、深刻的观察力、微妙的情绪体验倾注于艺术、文字、音乐等创作中。
正如心理学作家黛博拉·沃德所说:“敏感是一种负担,也像我脑中的加装内存……而创作,就是释放这些信息压力的阀门。”
从日常角度来看,比如写作、画画、做手工等,都可以帮助高敏感人不被情绪淹没。
对高敏感人来说,“无目标地活着”是无法接受的。他们天生倾向于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我此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宏大问题。他们对生活有强烈的愿景与呼唤,无论是写小说、环游世界,还是投身公益,他们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并为之付出。他们渴望的,不是名利,而是“活得有意义”。
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影响,但对高敏感人来说,这种影响会被无限放大。他们对美有极高的感知力,混乱、杂乱或“丑陋”的环境会让他们坐立不安;相反,自然、和谐、细节优雅的环境会成为抚慰他们的良药。美感,不是他们的奢侈品,而是内在世界安顿下来的渠道。
高敏感并不意味着脆弱或者“太事儿多”,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感知方式。
高敏感人处理信息更细腻、感受情绪更真切、对人事物更容易投入深情。这些特质虽然让他们更容易疲惫和不安,但也赋予了他们洞察、美感、创造力和深度连接的能力。他们不是“不适应世界”,而是需要一种节奏更缓、情绪更被接纳、人际关系更真实的生活方式。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刺激越来越多的世界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越需要我们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独特的“操作系统”——尤其是那些更敏感的人。
为自己,或为你身边的高敏感人,营造一个能喘息、能被理解、也能被支持的空间吧。敏感不是错,而是一种礼物。只是在使用这份礼物前,我们要先学会好好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