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加盟热线18905606367(24小时)
殷勤.热恋Ta
登录 注册
手机版
首页 / 文章 / 【殷勤.热恋~25年老品牌】维持长期亲密关系,最不该有的一种心理!

【殷勤.热恋~25年老品牌】维持长期亲密关系,最不该有的一种心理!

发布时间: 2025/02/21   阅读次数: 118    来源: 殷勤婚恋小编    作者: 殷勤婚恋小编
最近有位来访者跟我抱怨:老公收入较低,她结婚后几乎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开销。买房、买车、买车位、生活费、抚养孩子……8年婚姻加起来,也有
最近有位来访者跟我抱怨:老公收入较低,她结婚后几乎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开销。买房、买车、买车位、生活费、抚养孩子……8年婚姻加起来,也有上百万了。 

 

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好人”,就算不要回报,老公起码给个好态度吧?但他越来越不愿意跟她说话,一说话就冷嘲热讽。
 
她觉得很不可理喻:他付出那么少,自己付出那么多,凭什么还被冷落?

 

 “我觉得他很不理智,我知道他就是想我给他多一些情绪价值,撒撒娇什么的,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的价值观里,过日子应该理性一点,就像做加减法一样,做得多功劳大。”
 
好像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关系是有公式的,理性经营结果才会好。但按照公式过日子,一味做“好人”,反而更容易搞坏关系,甚至受到伤害。
01
给关系“套公式”
是一种偷懒

 

先来讲一个故事——有一对夫妻,刚谈恋爱时,妻子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女孩。丈夫很照顾妻子,连她的衣服都是他来清洗、挑选、搭配。结婚多年后,妻子慢慢成熟了,想要自己负责自己的事。可丈夫还是把她当小女孩,习惯性地替她操办一切。
 
有一次两人候机,妻子想要吃面,丈夫不同意。因为她的衣服都是他在洗,他知道,妻子吃面总是弄脏衣服,洗起来很麻烦。可妻子真的饿了,吃面有点急,衣服上真就滴了油。丈夫看到之后,站起来掉头就走。他竟然一个人跑去登机了,两人后来因为这事吵了起来。
 
丈夫很生气:让你别吃偏要吃,你知道那多难洗吗?
 
妻子也很不理解:不就是一滴油,至于把我一个人抛下吗?
 
夫妻俩各说各的理,都觉得是对方的错。
这类争执,在他们生活中无数次发生。有时,丈夫嫌妻子不会搭配衣服,指定要她穿自己搭配的衣服。妻子不愿意穿,出门后,丈夫甚至会把服饰寄给她,逼她换上。
这种争执发生多了,妻子有了想离婚的念头,两人于是来到《再见爱人3》节目。这对夫妻,就是老纪和王诗晴。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摩擦中看到,好好的关系怎么变糟的:老纪一直在用一种固定的方式对待另一半。他为诗晴付出很多,一开始诗晴确实很受用。但慢慢地,她不再需要这些付出。此时,老纪再像以前那样,就变成捆绑式的自我牺牲,给诗晴带来很大压力。
 
这种过度付出导致关系失衡的困境,是“公式型关系”的一个副作用。所谓“公式型关系”,是指关系中的某一方固守某个角色,或是某种规则,并简单粗暴地用“加减法”来维持亲密关系。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一幕:小两口吵架了,丈夫求和,妻子说:“那你给我买个包”。丈夫买包哄好了妻子,回头又吵架了,丈夫又买了包,想把妻子哄好。
 
但妻子这次真生气了:买包有什么用?得有所改变才行。丈夫觉得不可理解:之前给你买包你不是挺受用的吗?
 
在丈夫的认知里,关系哪里出了问题,往上面做加法,不断付出投其所好就OK了;
 
或者惹妻子生气了,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哪里做了减法,钱没给够导致的。
 
至于心智成不成熟、自我稳不稳定、性格自不自洽……这些“公式”之外的部分,他们觉得不需要去处理。
 
有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公式型关系”简单且粗暴,仿佛只要做好了加减法,计算得理性且清晰,关系就能一劳永逸。但事实上,加减做对了,关系依然会变差,甚至分崩离析。
02
“公式型关系”
是在忽视人的真实感受
前文的来访者,就陷入“公式型关系”带来的坏影响里。她一厢情愿地觉得:多做加法关系就会好。但她为此放弃了直接利益,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自己不开心;丈夫也不觉得她的付出多受用,反而嫌弃她没女人味,也过得不开心。
 
心理学家brittle等人认为,任何亲密关系都会有妥协和牺牲。但边界太严格、对彼此约束太多的妥协和牺牲,比如过于理性的给关系做加减法,不见得能让关系更进一步。
因为这些认同“公式型关系”的人,会认为做加减法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如果想越来越好,只能这样做,哪怕心里也有压力和委屈。
 
而不认同“公式型关系”的人,可能会觉得:做不做加减法,是可以被选择的。就像来访者跟老公表达自己付出很多,老公反驳她:“没人逼你那么做,是你自己要做的。”
心理学学者Rusbult等人研究发现:亲密关系里,如果一方觉得自己付出很多,感到不平衡,另一方也能体会到这种不平衡,并因此感到内疚、被绑架,觉得自己好像有愧于另一半。而心态上的失衡,会给关系造成消极的影响。
甚至,演变成亲密关系里的“升米恩、斗米仇”:就像我这位来访者,不但承包家庭开销,公公治病也是她拿的钱。她觉得自己很“对得起”丈夫,关系应该融洽才对。
但丈夫有种“坐享其成”的心态,觉得她愿意付出那么多是她的事。自己想付出就付出,不想付出就不付出,没人能绑架他。
 
既然她愿意付出,那自己没钱了就找她要,公婆也找她要钱。要不到,就对她越来越冷淡,公婆也因为她钱没给到位,背地里骂她。
 
公式型关系里,如果一方一直做加法,另一方不认可“公式型关系”,或者一直做减法,就会带来很多积怨、张力。
而做加法的人,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这种把关系往公式里套的做法,让另一半很窒息。
 
对方会觉得:你只是在自我满足,根本没考虑我的感受。你做加法,只是想获得一种“我更强”的价值感。为此不惜控制关系模式,制定单一对错规则,限制了其他可能性。进而,让我产生一种被利用、控制和捆绑的感觉。
 
因此,哪怕付出方意愿是好的,一直往上加,也会造成坏的效果。

 

03
如何摆脱
“公式型关系”?
其实,“公式型关系”也可以稳固感情。就像老纪和诗晴,如果最开始,老纪没有做加法,诗晴很难成长起来;来访者如果没有做加法,家里经济情况会很艰难,公公也不会痊愈。
 
但生活很复杂,往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上套,不见得适用。关系状况变了,关系模式也需要随机变通。今天付出得到了好结果,明天不一定,就要做出调整。而调整的第一步,是停止做加法!
 
有时,我们可以不那么死板。比如,来访者意识到自己付出太多了,就开始随心所欲,对一些不重要的事袖手旁观。丈夫家的三姑六婆来借钱,不想借就不借;丈夫和公婆来讨生活费,告诉他们这不归自己管。自己给了是情谊,不给也是理所当然。
 
她开始不那么理性,更多地照顾自己的感性部分。
而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理解“做加法不一定有用”。打破固有的僵化认知,树立一个更加灵活的新认知。这样一来,自己心态好转了,另一半也意识到有些事不是她的责任,该自己去考量、承担。
 
接着,寻求一种“1+1大于2”的结果。
 
付出时,先思考一下:自己这样做,能不能带来很好的结果?比如,帮了另一半很大的忙,让结果加倍得好;或者,付出到了点子上,双方都觉得特别受用。
 
跳出公式型关系“1+1=2”,等价交换一般死板僵化的模式。灵活地做加法,加对地方,凭此把自我牺牲变成一场夫妻“共赢”。
最后,少思考“应不应该”,多想想“开不开心”。
 
处在“公式型关系”中的两个人,思考方式总是过于理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在哪里做加法,计算得太清楚。但感情不是数学题,本质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其实不需要太强的逻辑。
 
不妨拿出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随性心态,来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因为夫妻双方存在想法不一致的地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被看见。所以,开心就多做一点,不开心就少做一点。这样一来,关系没有那么多控制和限制,付出方心情好了,也给了另一方做自己的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Gottman是婚姻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追踪了700多对夫妻,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后发现:夫妻之间的矛盾和问题,69%会永远存在。那些能够长久幸福生活下去的伴侣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学会了和它们共存。
 

 

写在最后
 
看过一段很好的话:生活是多变的,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应对。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鬼混,有人选择顺其自然,有人选择钻牛角尖……这些形形色色的选择,共同构成了参差百态的世界。
 
而世界的多样性,又催生了人们随机应变,做出不同的选择,来应对生活的压力。其实,做加法也好,做减法也好,都只是应对生活难题的解题思路。
 
但解题思路可以不止一个,不必把自己“捆绑”在某种付出形式上。放松点,给自己和他人喘口气的空间。跳出一种形式,让各种可能性发生,才能邂逅各种美妙的体验。

殷勤老师

网站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客服热线
18905606367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