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超过2亿,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几乎同时,在新浪微博公布的“2019年度影响力综艺”名单中,《新相亲大会》和《心动的信号》跻身排行榜前十。当现实遇上综艺,“真香”定律再次应验。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会一边喊着“单身万岁”,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别人相亲、恋爱?
相亲节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
工作太忙没时间恋爱、
生活成本太高、
社交圈固定,没有机会认识新的人……
然而,不愿意结婚≠对爱没有期待和需求。
当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学习和工作,年轻人已经难以分出心力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此时观看各档相亲、恋爱节目便成为了年轻人寄托情感的方式。男女嘉宾的素人身份,可以有效弱化观众观看节目时的隔膜感,感受到男女之间情愫萌芽时的心动,甚至会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在谈恋爱一般。
除此之外,相亲节目中具有娱乐的因素,可以使年轻人消遣放松、娱乐身心,以求从繁忙的社会工作、生活重压中暂时得以解脱和舒缓,卸下包袱,释放情绪。无论是嘉宾表演才艺、亦或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打趣互动,都能为观众带来欢愉感。
在相亲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观点的碰撞,当谈及婚恋话题,或是不同观点之间进行唇枪舌战时,此时相亲节目就变成了“恋爱课堂”。
主持人孟非就曾在相亲节目中说过不少金句。
“人生没有办法假设,不要自寻烦恼。”
“当我们能够看到父母的幸福、恩爱和和谐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给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在男女关系中,无论你给他多少其他的东西,都不能完全代替你和他相处的时间。”
……
在多元的婚恋观的交流与碰撞中,年轻人也会产生自己的认知,从电视节目中获得恋爱的经验与成长。
相亲节目迎合了受众对于他人隐私的好奇
弗洛伊德认为,窥私欲是人的一种本能。在相亲节目中,这种好奇心与窥私欲被放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相亲原本是私人的事情,如今通过网络、电视呈现在公众的面前,模糊了公开和隐私的分界线,使受众的好奇与窥视心理得到了满足。
在互联网平台,“中国式茜茜公主”、“冒牌德国赛车手”、“红包哥”等相亲片段的播放量都超过了100万。由于相亲嘉宾谎话连篇、或是过于鲜明的性格与表述,引得众多博主转发、传播,最终成为了年轻人互联网冲浪的乐趣,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亲节目是呈现社会百态的镜子
相亲节目之所以备受年轻人喜爱,重要原因在于其提供了多元价值观的交融与接触。
“和前任分手了该不该做朋友?”
“婚后要不要和父母住在一起?”
“好嫁风是不是对女性的歧视与物化?”
“情侣之间应不应该实行AA制?”
……
相亲节目中所讨论的话题也正是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困扰的问题。节目的输出价值也正在这里——选取当下年轻人最关心的代表性话题,以此为延伸引起热议,甚至引发关于人性价值取向的博弈。如此看来,相亲节目的意义早已超过交友平台,而是将展现社会的问题与矛盾,表达对于更多元、更包容的社会观的追求。
相亲节目像是一面镜子。
它真实地反映着当下的经济、民生状况,照射着人们难言的欲望和隐私。它也像一部小说或电影,一切似乎来源于生活,却又有些难以触及,偶尔还承载着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