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大量文献调研、实证研究,以及多位学者有关爱情心理研究成果基础上。
加以批判性分析,最终创造性地提出爱情三角形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这一理论把爱情视为三种基本元素共同构成的产物,分别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
爱情三角形理论
亲密:指的是爱情关系中能够促进亲密、联结、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比如温暖感、拥有感和接近感等体验。
亲密成分可以有这样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互相理解、愿意分享自己的一切、与爱人共处时所体验的幸福与满足、高度关注所爱对象、彼此获得情感支持、与爱人亲密交流等等。
激情:对应于爱情关系中引起浪漫、肉体吸引及性完美的驱动因素。
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性渴望外,自尊、成功、支配、自我实现等其他需求也可能引发激情体验。
但是,亲密成分一般优先于激情成分表现,也就是说,当双方亲密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促使激情成分的发展与显露。
承诺:可解读为双重含义,一是短期为爱的承诺,即个体决定爱(love)一个特定的对象;
二是长期为维系爱情关系而作出的承诺。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决定和承诺。
但是,决定和承诺没有确定一致性关系,也就是说,决定爱了,也未必承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实际承担了对他人的爱,但却持不承诺的态度。
虽然承诺的双重含义没有亲密或激情成分那样可以为爱情关系带来“升温”的体验,但却可以与亲密、激情成分互动,为恋情的相对稳定和长久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从中我们看到,亲密成分可以作为爱情关系中“温暖”的存在,激情成分作为“热烈”的存在,承诺成分则作为相对“冷静”的存在。
三种基本元素共同构成爱情形象化表示,即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占比重随着时间推移及关系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并衍生7种爱情关系类型。
根据激情、亲密、承诺三大要素,爱情三元论将爱情分成了七种不同类型。
1.迷恋式爱情
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
被对方强烈吸引,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多数人的初恋便是如此,充满了激情。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初恋有始无终,却让人恋恋不舍。
2.喜欢式爱情
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
在一起感觉很舒服,如友谊。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也并不等于爱情。
很多人却贪恋这种两人相处的舒适感,乱了界限,把异性间的友谊误以为是爱情发展,到头来爱情不成,友谊也丢。
3.空洞式爱情
只有承诺因素,没有激情和亲密。
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为了利益,或是其他目的而结合的爱情,便是这种类型。
4.浪漫式爱情
激情和亲密的结合,缺乏承诺因素。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重过程,不在乎结果。
5.伴侣式爱情
亲密和承诺的结合,缺乏激情因素。
很多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便是这种情况,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细细碎碎,已将激情消磨殆尽。
但有长久相伴建立的亲密和承诺,仍然可以维系感情生活继续走下去。
6.愚蠢式爱情
激情和承诺的结合,缺乏亲密因素。
没有亲密的激情,只是生理上的性冲动;没有亲密的承诺,也不过是空头支票。
盲目的爱情基本上属于这类情况:奋不顾身,相信那些不着边际的“山盟海誓”,相信对方的虚幻承诺。
7.圆满爱情
这种类型才属于真正的爱情,同时具备激情、亲密和承诺三种成分。
把三者结合起来:爱情中,双方既有知己般无话不说、两情相悦的亲密,又能感受到对方的肉体确认。
享受着爱情在心理层面的安暖时又不缺少生理层面的激情美,再辅之以浪漫主义式的承诺。
完满的恋爱确实是很多情侣梦寐以求的状态。
然而我个人认为,斯滕伯格的理论却只是对外适用的,即这个理论的聚焦点是在对方。
但是,单一维度思考问题往往是偏激和极端的根源,要建立一段健康美满的爱情,对内(自我修养)的改革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所以,这套理论的价值在于,当一段恋情出现偏差,并且你无数次考证过确实不是自己人格方面出了问题时,“爱情三角形”理论才能发挥它外部指引的作用。
其实在爱情开始的阶段就把“爱情三角形”理论好好落实,便可避免后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也不要因此觉得爱情麻烦,因为对于建立恋爱关系的双方来说,共同努力经营感情都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