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加盟热线18905606367(24小时)
安徽商报-热恋Ta
登录 注册
手机版
首页 / 文章 / 【安徽商报.热恋TA】什么是一见钟情?是不是见色起意?

【安徽商报.热恋TA】什么是一见钟情?是不是见色起意?

发布时间: 2024/11/01   阅读次数: 120    来源: 热恋ta
一见钟情的时候,人的大脑中都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曾听说过「一见钟情就是见色起意」这样的话,但事实上,研究证明,「一见钟情」与「见色起意」时我们大脑的状

一见钟情的时候,人的大脑中都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曾听说过「一见钟情就是见色起意」这样的话,但事实上,研究证明,「一见钟情」与「见色起意」时我们大脑的状态是不同的哦。

 

可能只需半秒,你的大脑就能分辨「一见钟情」与「见色起意」

 

芝加哥大学 Stephanie Cacioppo 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冲动(lust)与爱意(love)会调动大脑的不同区域。

 

当你感觉到强烈的性冲动时,后脑岛(posterior insula)——更多地用来控制感觉(如痛感)的区域变得活跃起来;而在你想表达爱意时,前脑岛(anterior insula)则被激活——这也是引起愤怒、厌恶等情绪的区域。

 

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则显示,被性欲冲昏的大脑状态与被毒品控制的大脑非常类似:一个正在经历强烈的性吸引力的人,和一个注射可卡因的成瘾者,大脑中兴奋起来的是同一片区域。

 

而你望向对方的眼神也会在这两种感觉的支配下体现出差别。Cacioppo 团队针对一组大学生被试做了另一组实验,让他们面对 120 张照片,先选择出自己有「性的冲动」或「恋爱的感觉」的对象。随后,再向他们展示这些对象的照片,同时监测他们眼球的运动。

 

结果表明,当你长久地凝视着对方的脸时,说明你在潜意识中觉得,可以和对方发展长期的恋爱关系;当你更多地是在注视对方的身体时,你可能是在被欲望控制。而这种自然的倾向性判断,是在你遇到对方半秒钟的时间内发生的。

 

我们来聊一聊关于一见钟情的科学,一见钟情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以及很多人关心的,一见钟情是真爱吗?

 

根据美国一项对 5000 名 21-70 岁的男女进行的单身狗年度调查(Annual "Singles in America" Survey)显示,59% 的男性和 49% 的女性表示他们相信一见钟情,并有 41% 的男性和 29% 的女性表示他们曾经体验过一见钟情。

 

那么,一见钟情的时候,我们在「钟情」什么?

 

1. 我们天生就爱「看脸」

 

美好的事物常常能带给人愉快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最直接的相互吸引,大多来源于外在,并且这的确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于外表好看的人总有一种「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不论是在职场、朋友、Pao 友、还是婚姻中(Lorenz, 2005)。

 

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相关实验。

 

他们给被试看一组陌生面孔的照片,并要求被试对照片中的人的性格与发展前景进行评价。他们发现:人们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值得信赖,更善于社会交往,以及更有可能为他人考虑(Dion, Berscheid, & Walster, 1972; Wheeler & Kim, 1997)。

 

同时,研究者们还发现,「看脸」并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形成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婴儿对姣好面容的偏好和成年个体并无太大差异(Gosline,2004)。研究者们挑选了一组不同女性的面部照片,请成年个体对该组照片进行 1-5 的评分。

 

之后,他们将相似亮度和对比度的照片两两分组,并将照片以组的形式展现给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他们发现新生儿注视那些外貌俊美(依据成年人的评分断定)的照片的时间要长。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不断进化获得的「人脸刻板印象」所导致。

 

2. 被「相似点」吸引

 

我们会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不论是人格特征、价值观、经历还是背景、兴趣和品位,或者其他任何方面,我们都更偏爱与我们有很多共同点的人(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人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相似的人更不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实现相互理解和交流(Ben-Zeev, 2013)。

 

此外,我们会喜欢那些与「理想的自我」相像的人,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很有吸引力。(Klohnen & Luo, 2003)。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那些最有吸引力的特质也可能成为关系告吹的罪魁祸首,这就是所谓的「致命的吸引」(Fatal Attraction)。

 

一些那些我们认为的开始吸引人的特点可能逐渐变成缺点令人讨厌,比如一开始,认为对方和自己一样自主强大,但久而久之却愈发觉得那是一种嚣张跋扈(Horan, 2012)。

 

3. 大脑在追求「奖赏」

 

我们会尽可能地追求最有可能得到回报的对象。Donn Byrne 和 Don Nelson(1965)认为人与人之间吸引力的核心是「奖赏」(reward)和「正向互动」(positive interaction)。此后心理学家们借用了经济学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是否值得拥有)= 伴侣的长相吸引力 x 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我们会衡量喜欢的人的相貌和对方接受自己的程度,由此来判断对方对我们的吸引力。对方长相很有吸引力,但是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被接受的可能,那么期望值也不会很高。

 

「被接受的可能性」是与个体的「安全感」有关的(Berstein, 2015)。我们判断自己的喜欢是否会得到回应,并不一定是客观的,很多时候更是受到我们自己的认知偏见的影响。

 

一些对自己的评估过低的人,往往对伴侣的期待低于自己实际值得的爱人,就是这个原因。

 

4. 有时候,大脑也只是在错误归因

 

情绪双因素理论,又称为吊桥效应,最初由 Stanley Schachter 和 Joreme E. Singer(1962)提出。

 

该理论认为,当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人们总是先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唤起,然后即刻在当下环境中寻找线索,对这种生理唤起进行解释(Cotton, 1981)。

 

也就是说,如果你和约会对象一起做一些刺激性的事情,你就因为要给这种刺激感找原因,而不自觉地找到对象身上去——觉得是 Ta 让你脸红心跳。

 

后来,心理学家 Donald G. Dutton 和 Arthur P. Aron 通过「吊桥」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吊桥效应。

 

实验发现,当人们在高处心跳加速的时候遇到了可能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那么我们对对方的吸引力评价会比平时要高——恐高导致的心跳加速,被大脑错误地归因成了是对方的吸引力导致的(Dutton & Aron, 1974)。

 

一见钟情是真爱么?

 

1. 一见钟情和自恋有关

 

一见钟情的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前面我们提到,相似的人更具吸引力(Similarity Attraction)。与之相对的,个体存在「吸引力相似感」(Attraction Similarity),即人们遇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就会假想这个人与自己是相似的。

 

容易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认为那些最能吸引自己的人,通常是与自己最相似的人,即当对方有某一点非常吸引我们时,我们倾向于认为 Ta 与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更相似(Barelds &Barelds-Dijkstra, 2007),但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

 

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往往与个体的自恋有关(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 Shukla, 2014),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当做是自己某些「未实现的理想自我」的替代品,潜意识认为得到了对方就是得到了理想中的自己。这也是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感到「ta 就是理想型」的原因。

 

当人们将自我投射于这个客体(object)时,我们倾向于努力不断认知到彼此的相似性,来保持认知上的和谐一致(Barelds &Barelds-Dijkstra, 2007; Shukla, 2014)。这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吸引力就会更加强烈,然而这种认知却可能是片面和扭曲的。

 

是我们假想中的「对方就是自己」带来了这种吸引力。随着接触的加深,一个人就可能会感受到,原来对方不是自己。一见钟情的魔法就会消失。

 

2. 一见钟情的爱是否深刻?

 

评估一段感情的深刻是否,通常有「情感强度」与「现实基础」两个维度。「情感强度」指的是在某一时刻所感受到的浪漫情感的强烈程度;而「现实基础」则指的是伴侣之间长期相处所经历的共同事件,包括双方对于彼此需求的满足。可以看出,后者需要双方花费时间相处、共同创造。

 

因此,有人认为一见钟情缺乏共同经历的现实基础而往往无法深刻持久。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比起那些没有一见钟情的体验的伴侣,一见钟情为双方所提供的情感强度,往往能够让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相处,也为之后的「现实基础」做好铺垫(Ben-Zeev, 2013)。换言之,一见钟情是有可能成为一段深刻感情的开端的。

 

以上。你有过一见钟情的体验吗?

网站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客服热线
18905606367
展开客服